在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喜悦莫过于演绎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幸委约并首演诸多新作,将现代声乐文献带到世界各地的独唱会、音乐厅与学术论坛。与作曲家共同经历创作历程,再将他们的音乐结晶传递给知音听众,这种无与伦比的体验令人振奋——无论是首演、二度诠释渐成经典的作品,抑或与作曲家深入探讨创作意图,最终将他们的艺术构想化为声响,都是我所珍视的天赐礼物。当作曲家们邀约为我量身创作时,这份信任更令我诚惶诚恐。因此,我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推出这个访谈系列,为您引荐我的作曲家挚友与他们的杰作,愿能激发您探索当代音乐瑰宝的热情。
无可否认,构成古典音乐正典的巨匠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曼、舒伯特、比才、德彪西等——早已在历史与舞台上铸就永恒。但如我与众多师友同仁,始终致力于拓展这份经典谱系:推动被忽视的作曲家群体(女性音乐家、大屠杀幸存作曲家、有色人种作曲家)的作品重见天光;更有人不遗余力倡导当代音乐的演绎与研究。这些作品讲述着属于我们时代的故事,正以各自的方式缔造着未来的经典。
开启现代声乐探索之旅,不妨先与声乐导师展开对话。表明您对当代作品的兴趣,共同挑选既契合嗓音特质又能训练现代音乐诠释技巧的曲目。若您已开始研习二十世纪作曲家如塞缪尔·巴伯、艾米·比奇、阿隆·科普兰、查尔斯·艾夫斯、昂丁·史密斯·摩尔、威廉·格兰特·斯蒂尔等人的作品,这些文献不仅能丰富您的曲库,更能培养分析现当代音乐的敏锐听觉——这正是您在和声与音乐史课堂中锤炼技能的延伸。
从知名作品入手探索益处良多:您可查阅大量乐评、访谈与分析文献,导师或许还藏有与作曲家的私人交往轶事。更重要的是,您可能找到作曲家亲自参与的珍贵录音,例如《科普兰指挥科普兰(扩展版)》(2003年索尼发行)中,威廉·沃菲尔德1963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老美国歌曲》全本;或是1954年录制、1992年由索尼古典再版的《隐士之歌》,聆听巴伯亲自为利昂泰恩·普莱斯钢琴伴奏的原始诠释。您的研究能力将引领发现更多宝藏:手稿信件、作曲家批注乐谱……
研习现代音乐令人振奋之处,在于您可能直接对话作曲家本人,或在其逝世后寻访亲属及弟子。例如我们虽无法再与威廉·格兰特·斯蒂尔交谈,却可与其女朱迪思通信。大胆联系您研究的作曲家吧,探讨作品细节并分享演绎之乐——通过邮件或电话,多年来我发现作曲家们无不欣喜于自己的作品被研习。谁知道呢?一次寻常请教或许成就终生友谊。
当时机成熟,请将这份音乐传递给世界:在专业考核、比赛、院系音乐会中选演这些作品;在校园或音乐机构主办的各级会议上举办现当代音乐工作坊与讲座音乐会。您对新音乐的热忱必将感染他人。
在学习经典曲目同时,不妨主动试唱同学新作,申请演绎教师创作。可组织非正式读谱会,让创作者与表演者在无观众压力的环境中实验新构思。更可向学院提议创办新音乐系列音乐会,联动师生与社区成员——您完全能在校园乃至更广领域成为新音乐推广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