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尔歌剧院:一座城市的艺术信仰】
最近,我有幸参演莫比尔歌剧院新制作《盖茨比的幽灵》。艺术总监斯科特·赖特在接受专访时,不仅分享了这家传奇剧院的经营之道,更为年轻歌手们指点迷津。
当问及剧院历史时,赖特的眼中闪烁着自豪:"作为全美持续运营历史第12悠久的歌剧院,同时也是阿拉巴马州最古老的艺术机构,我们最珍视的不是167年的岁月沉淀,而是这座城市始终如一的厚爱。"
他带领我们穿过挂满历代戏服的走廊,解释道:"歌剧是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是声乐艺术,更融合了交响乐、戏剧表演、舞蹈,以及由莫比尔歌剧服装行会为每部戏量身定制的视觉艺术。这些由社区工匠亲手缝制的华服,正是我们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见证。"
赖特特别强调:"能在保持盈利的同时零负债运营,这在美国歌剧界堪称奇迹。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已孕育出许多杰出人才,通过量身定制的角色安排、实战演出机会和专业人脉搭建,帮助年轻歌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先锋者的基因:莫比尔如何定义美国歌剧的未来】
"我们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尽管这种引领常常不为人知。"赖特带我们走进一个由共济会殿堂改造的实验剧场,10000平方英尺的空间里,悬吊式灯架与半伸出式舞台构成颠覆性的观演关系。"当多媒体投影成为潮流时,我们早在1981年《霍夫曼的故事》中就运用了背投技术;在选角多样性尚未被热议的1980年代,这已是我们的常态。"
剧场变迁史印证着他们的创新基因:八年前失去固定场地后,剧团将共济会舞厅改造成拥有卡座席位的沉浸式剧场。"艺术永远在传统与革新间流动。本季我们既排演《汉泽尔与格莱特》这样的经典,也推出《盖茨比的幽灵》等美国新锐作品。未来几十年,美国主题与本土声音将成为歌剧发展的主导力量。"
【屏幕时代的突围战】
当话题转向行业挑战,赖特的目光变得深邃:"资金短缺只是表象,真正的敌人是数字设备制造的'最低阻力愉悦'。"他拿起桌上的平板电脑,"疫情让观众习惯了穿着睡衣在电子屏幕前消遣,现在还要面对VR技术的竞争。"
"但歌剧提供的是无可替代的集体震颤。"他指向墙上老照片里泪光闪烁的观众,"我们通过音乐叙事触及人性最深处的共鸣,这是任何感官刺激都无法比拟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把歌剧营销成普通娱乐产品,却忘了传递那个最关键的'为什么'——为什么要放下手机,走进剧场?"
赖特相信,当新一代观众体验过八百人同频呼吸的魔法时刻,资金难题自会迎刃而解。"歌剧从未真正消亡——虽然从它诞生起就有人预言它的死亡。我们的使命是让年轻人明白:在数字洪流中,现场艺术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叛逆。"
【歌者生存指南:在艺术与现实的夹缝中绽放】
"年轻歌者花费数万美元和无数时间打磨技艺,却要面对行业的残酷现实。"赖特递给我一杯咖啡,杯底映着他四十年的舞台记忆。"我想给他们四条生存法则。"
第一条法则在他眼中最为重要:"把艺术和营生划清界限。拖着行李箱辗转试镜是工作,而站上舞台的每分每秒——"他忽然起身,双手在空中划出旋律线,"那是生命的馈赠。"他引用《以赛亚书》的句子:"'种子给播种者,面包给饥饿者',歌唱既滋养观众,更滋养歌者自己。"
第二条法则让许多艺术家释然:"体面地从事副业。"赖特笑着展示手机里一位女高音朋友的蜡烛网店,"在餐厅端盘子或卖保险不玷污艺术,反而让你有底气拒绝烂合约。即便当红歌手也会遭遇演出空窗期,经济自主才能守护艺术纯粹。"
【第三条:寻找你的艺术同盟军】
"社交媒体上总在渲染歌剧院高层压榨歌手的阴谋论,"赖特转动着无名指上的婚戒——那是他参演《卡门》时收到的纪念礼物,"但真相是,这个行业里没有真正的既得利益者。"他提醒年轻歌者保持警觉,但不必筑起高墙:"我们都在这片贫瘠的土壤里栽种玫瑰。当你遇到那些眼里闪着光的同行者,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第四条:做永不停歇的讲故事的人】
说到激动处,赖特突然哼起《艺术家生涯》的旋律:"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最伟大的歌者都是故事的巫师。"他描述着那些神奇时刻——当歌手与观众通过某个音符突然心灵相通时,"那种战栗比任何掌声都更令人上瘾"。最后他给出这样的忠告:"即使没人给你舞台,就在地铁站里唱吧。记住: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新的故事,就像它永远需要新的黎明。"